close

  昨日上午11時左右,放學後花花(化名)和爺爺劉久軍一起回家 本報記者 毛明博 攝“從今年2月起,我每天帶個小板凳接送6歲的孫女上下學,最大的希望就是孫女早點長大,少生病。”69歲的失明老人劉久軍,每天要往返兩次到安康市恆口示範區恆口鎮河東九年制學校接送孫女。孫女進校後,他就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等孩子放學,附近的村民常說,“這個爺爺當得和媽媽一樣”,還有村民背後管他叫“爺爺媽媽”。
  孫女5個月大時她媽出走了
   今年2月18日,當6歲的孫女花花(化名)在河東九年制學校報名結束後,恆口鎮慶豐村69歲的失明老人劉久軍才長舒了一口氣。“孫女到了上學的年齡就得好好學習,爭取將來學點本事,能養活自己我就知足了。”昨日,安康下起綿綿春雨,上午9時30分左右,劉久軍正坐在學校門前等孫女放學,他說,每天早上8時30分前把娃送過來,他就坐在這裡等娃10時50分放學,再帶娃回去。中午吃過飯休息一會,到1時50分左右再把娃送到學校,然後再坐在學校門口等孩子放學,直至下午4時30分,爺孫倆才算完成一天的大事。
   據瞭解,劉久軍自小雙眼失明,愛人去世幾十年了。孫女花花是大兒子在廣東打工時與一個外地女子所生。在孩子5個月大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回娘家後就失去了聯繫。後來,大兒子和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很長時間才回家一趟。花花從幾個月大到2歲左右,都是劉久軍的妹妹幫忙照管著。後來就近上了幼兒園,每天也都是劉久軍接送。到今年2月,花花進入河東九年制學校學前班上學。
   劉久軍說,孩子爸爸一年會打幾次電話,回家後也會給家裡留點錢,但不足以維持他們的日常花銷,幸好還有低保。劉久軍每天早上6時30分左右起床,用18元買的電子語音手錶隨時掌握時間,好叫醒孩子上學、吃飯,然後帶著小板凳,爺孫兩步行30多分鐘走到學校去,“每天要往返兩趟,都是風雨無阻。”
  >>擔心
  自己死後孩子沒人照顧
   昨日上午10時50分,花花放學後從校門口跑到劉久軍等她的地方,隨即依偎在老人身邊。老人拎起書包,收起雨傘,拿起板凳後用一隻手扶著孩子的肩膀,爺孫倆便依偎著再一起走回家。
   由於學校毗鄰316國道,過往車輛較多,孩子就是老人的眼,老人是孩子的安全保障。劉久軍的家在慶豐村一組,家裡中堂內養雞,東廂房是卧室,連玻璃都用紙替代的,由於下雨屋內十分陰冷,西邊的竈房也是破敗不堪。“我曾經想過自盡,但是每天和孫女在一起,聽到她的笑聲,我又放棄了這些念頭。”老人喃喃道。因為年齡越來越大,劉久軍現在最擔心兩件事,一是孩子體弱愛生病,二是自己死後孩子無人照顧。說到這些,老人的眉頭緊皺,一臉擔憂。因老人未記下兒子的電話,記者沒能和花花爸爸取得聯繫。
  >>老師
  孩子成績好 夢想當老師
   “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在班級排名靠前,就是性格有些內向。”河東九年制學校學前二班班主任陳野說,“孩子說她的夢想是當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只有教好書,育好人,通過優質的教學來成就孩子的夢想。”
   據該校政教處幹事陳漢江介紹,當地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家裡剩下不少留守老人和兒童。在教學過程中,他們也經常要求老師,加大對“敬老孝親”等中華美德的培養,讓關愛家人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精神財富和自覺行動。今後不排除將花花與爺爺的事例作為典型,向學生滲透“敬老孝親”的理念。
   學校負責人也表示,校方將在有限的資金中擠出一部分費用,加大對這類學生的扶助與關愛。
  >>鎮、村幹部
  多種渠道保障爺孫倆生活
   慶豐村一組村民劉福永說,每次看到劉久軍帶著孫女在車流中穿行,顫巍巍的樣子,都讓人覺得心酸。洗衣、做飯、給娃看病、送娃上學這些本該是孩子母親做的事情,卻讓一個近70歲的失明老人承擔著,村裡人都很感動。有村民說,這個殘疾老頭雖然是爺爺,更像媽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說,他們有時在背後就叫他“爺爺媽媽”。
   深知劉久軍家庭困難,一次偶然的機會,鄰村做花卉生意的張徐生認識了老人,於是他從2003年起,便在每年過年期間給老人送去500餘元錢。
   昨日,恆口鎮慶豐村村主任劉富群說,劉久軍家庭困難的情況村上很瞭解,已幫花花報上戶口,並將其納入低保家庭成員中,享受低保。目前,村幹部正在發動群眾,準備為老人修繕房屋。
   恆口鎮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工作人員梁建波稱,目前劉久軍已享受最高檔次的低保補助,若今後他們的生活出現嚴重困難,鎮政府將啟動緊急救助程序,屬於醫療方面的困難也將協調有關部門啟動大病救助。 本報記者毛明博  (原標題:村民稱他“爺爺媽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oaeiog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